黑皮雞樅菌系土生木腐菌,屬于高檔珍稀食用菌。其菌齡較長,菌絲長滿袋一般需30~45天,再經30~45天方可達到生理成熟。每年初春至秋末,在自然溫度適中時,可在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栽培一季,至培養袋內營養基本耗盡為止。如冬季大棚內或溫室內溫度能保持在25~28℃,則出菇良好。
黑皮雞樅菌栽培棚有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兩種。日光溫室,可選擇坐北朝南地塊,溫室東西方向長80米左右、南北方向寬10米左右、后墻高2.5米、山墻高3.8米,前屋面鋼架結構,鋼管厚度0.2厘米、間隔1米,覆蓋厚10絲(1絲=0.01毫米)的PO膜,外安裝卷簾機和覆蓋保溫被等。塑料大棚,可選擇南北走向,南北方向長80米左右、東西方向寬12米、肩高1.5米、頂高3米,采用方鋼管安裝、管間距1米,覆蓋厚10絲的PO膜,外覆蓋草苫或保溫被等。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內,都配備自動噴淋系統、照明設備、紫外線消毒燈、通風機等。為了給黑皮雞樅菌創造避光環境,還需在棚室內拱架上蓋遮陽網。
黑皮雞樅菌屬中高溫型食用菌,蘇北地區一般在秋季制作栽培袋,春、夏季栽培出菇。在20~28℃的條件下,一般65天左右,黑皮雞樅菌的子實體即可達到生理成熟。在蘇北地區栽培,一般根據季節變化規律,利用外界自然溫度較高時節出菇,出菇時間日光溫室控制在2—6月、塑料大棚控制在3—7月。
(1)備料:將棉籽殼、木屑等主料預濕,保持水分含量在75%左右,再添加1%的石灰。預濕后在水泥地上或農膜上均勻攤開放置,不可堆放,以免發酸。同時,將磷酸二氫鉀或蔗糖溶于水中(在常溫下,磷酸二氫鉀溶解后溶液濃度約為20%,蔗糖溶解后溶液濃度約為2.1%)待用。次日,按照配方將預濕的棉籽殼、木屑、麩皮、磷酸二氫鉀(或糖水)和碳酸鈣混合攪拌均勻,將含水量調至68%左右。
(2)裝袋:采用17厘米×33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裝袋,裝袋時壓料至袋高15厘米,每袋重量控制在0.40~0.45公斤。為利于接種時菌種塊滑落袋口中,促使菌絲快速吃料,須在料中間打1個直徑1.5~2.0厘米的袋口,從而縮短菌袋培養期和減少雜菌污染等。裝袋后可以采取熟料或發酵料接種,料袋一旦接種成為菌袋,即轉入發菌階段。
(3)接種:黑皮雞樅菌的接種時間,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選擇在此時間段接種的原因有三:一是冬季農民農活少,外界氣溫低,棚內養菌溫度也較適合,可大大降低污染率,有利于提高菌袋接種成功率;二是冬季采取棚內增溫,在春節前后氣溫較低的條件下出菇,銷售價格高;三是隨著天氣變暖,溫暖的氣候更適宜菌絲生長,管理較順暢。
(4)消毒殺菌:發菌前3天左右對發菌室進行消毒殺菌。菌袋放置好后,控制發菌室內溫度在25℃以下、濕度在70%以下進行發菌,棚內保持微量通風,遮蔽光照。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在發菌過程中,可根據氣溫每隔3~5天噴1次殺菌、殺蟲藥物。在22~28℃的條件下培養60天左右,當菌袋料面氣生菌絲呈褐色時,則標志著菌袋生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