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660-2019
1大球蓋菇安全優質生產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的質量要求、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控、質量安全管理和生產檔案等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大球蓋菇的安全優質生產。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較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GB 4806.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709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菌及其制品
NY/T 391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
NY/T 392 綠色食品 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
NY/T 393 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
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NY/T 528 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
NY/T 658 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
NY/T 749 綠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731 食用菌菌種良好作業規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種通用技術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質質量安全要求
3 質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菇體肥厚、光潔、未開傘,酒紅至淺紅褐色,菌柄粗壯、白色,大小均勻,無病斑、無蟲蛀、無異味、無雜質。
3.2 理化指標要求
應符合 GB 7096 和 NY/T 749 的要求。
4 產地環境DB37/T 1660-2019
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 NY/T 391 的規定。栽培場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光線適宜、冬暖夏涼、通風良好、土質和水源清潔,遠離工礦業的“三廢”污染源。應設有栽培基質專用堆制處理場地。每季栽培結束后,及時清理廢菌料和覆土,對菇場進行消毒。
5 生產技術
5.1 栽培設施
可采用日光溫室大棚、大小拱棚、簡易蔭棚及林下露地于不同季節栽培。菇棚(房)建在地勢平坦、通風向陽、利于控溫遮陰、便于保濕和排水的地方。菇棚(房)以長度 50 m~70 m、寬度 8 m~12 m
為宜。菇棚(房)北墻或兩端可設置上下二層通風口(窗),規格為 40 cm×30 cm,或兩端安裝濕簾和風機,主走道上方的頂棚上留置一排排氣口(窗),規格為 30 cm×20 cm。高溫季節菇棚(房)頂部上方架空 45 cm 加設一層遮陽網。在菇棚(房)中可進行地床、層架鋪料栽培或塊式栽培。采用林地、果園和苗圃空間地畦床栽培,應選擇遮陰、避風環境作為栽培場地,樹木株行距在 2 m~4 m×4 m~6 m為佳,以排灌方便、土質肥沃、偏酸性的壤土為宜,根據不同郁閉度,可采取露地、拱棚或蔭棚栽培。
5.2 栽培季節
林地自然條件下或拱棚栽培,在氣溫 8 ℃~28 ℃時均可播種,以 15 ℃~26 ℃為最適宜。山東省 8月中下旬至翌年 3 月上旬均可進行秋、春兩季播種栽培,10 月中下旬至翌年 6 月上中旬出菇。采用日光溫室大棚保溫栽培,可冬季出菇。
5.3 品種選用、菌種生產及質量要求
5.3.1 品種選用
選用適于山東省栽培,發菌出菇快、抗逆性強、高產、商品性好的大球蓋菇品種,從具有相應資質的供種單位引種。
5.3.2 菌種生產及質量要求
菌種生產過程應符合 NY/T 528 和 NY/T 1731 的要求。采用液體培養制作原種,可節省制種時間,栽培種發菌快。大球蓋菇成品菌種質量應符合 NY/T 1742 的要求。菌絲生活力強,不帶病、蟲和雜菌,無老化、退化現象。
5.4 生產材料
5.4.1 主輔原料
應符合 NY/T 1935 的要求。可利用的栽培原料有:稻草、稻殼、小麥秸、玉米秸、玉米芯、花生莖蔓、花生殼、豆秸、食用菌菌渣、闊葉樹木屑等。栽培基質中應防止有毒有害物質及雜菌、蟲源混入。
5.4.2 生產用水
應符合 GB 5749 的要求。培養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使用清潔的自來水、泉水、深井水等,噴水中不得加入藥劑、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質。
5.4.3 覆土材料
應符合 NY/T 1935 的要求。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林地腐殖土、草炭土或農田耕作層以下的壤土。不宜用沙土和粘土。DB37/T 1660-2019
5.4.4 基質肥料及添加劑
應符合 NY/T 394 的要求。栽培基質中不需添加化學肥料,可加入石膏粉、石灰粉、輕質碳酸鈣等營養劑,不得使用生長激素類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劑。
5.5 培養料配方和預處理
5.5.1 培養料配方
宜選用以下配方:
a) 配方 1:稻草或麥秸 55%,玉米芯 25%, 闊葉樹木屑 18%,生石灰 1%,石膏粉 1%;
b) 配方 2:玉米芯 40%,闊葉樹木屑 33%,稻殼 25%,生石灰 1%,石膏粉 1%;
c) 配方 3:玉米秸 45%,豆秸 20%,闊葉樹木屑 18%,稻殼 15%,石膏粉 1%,生石灰 1%;
d) 配方 4:食用菌菌渣 65%,闊葉樹木屑 20%,稻殼 13%,生石灰 1%,石膏粉 1%。
5.5.2 培養料預處理
將碎秸稈(3 cm~10 cm)、玉米芯顆粒(粒度 1 cm 左右)等栽培主料在陽光下翻曬 2 d~3 d,木屑提前自然預堆 1.5 個月以上,新鮮菌渣及時與其充分混合均勻,于生石灰、石膏粉等水液中浸泡 1 d~2 d,吸足水分,使其含水量達 72%~75%,撈出,堆悶 2 d~3 d 備用。在高溫季節(白天氣溫 25 ℃以上)栽培料宜經預濕 1 d~2 d 后,堆積發酵處理 7 d~10 d,期間當料堆內溫度達到 65 ℃以上時,保持24 h,開始翻堆,共翻堆 2~3 次,攤晾散熱后用作栽培。處理后培養料達到 pH 6.5 左右為宜。
5.6 播種和發菌培養
5.6.1 播種操作
5.6.1.1 播種前將畦床土壤整成龜背形,背高 12cm~15cm,寬 90 cm~110 cm,畦間留 40cm 寬的操作道,低于畦床底部地面。栽培場地撒一層石灰粉或用漂白粉、植物源殺蟲劑等藥液對畦床及周邊走道進行全面噴灑,澆灌一次透水,待積水滲下后進行鋪料播種。培養料 20 kg~25 kg/ m2(折干),料中央厚度 25 cm~30 cm,用固體菌種 600 g~750 g,采取層播加穴播方式,料床呈扶壟狀。
5.6.1.2 播種后料面覆蓋石灰水浸泡的濕草簾或秸稈加蓋地膜保溫保濕,也可在料面及邊緣覆 2 cm 厚的腐殖土保濕控溫。高溫季節發菌在料床上每隔 30 cm~40 cm 打直徑 3cm~5cm 的透氣孔 2~3 個,至料床底部。若采取日光溫室床架鋪料或塊式栽培,床面寬 70 cm~90 cm,層距 50 cm~60 cm,高 3~4
層,底層離地面 15 cm 左右,架與架之間留操作道寬 70 cm。
5.6.2 發菌與覆土
5.6.2.1 發菌管理
栽培料適宜溫度控制在 22 ℃~28 ℃,超過 30 ℃時揭膜通風,或將料床打孔散熱;料溫偏低,加厚覆蓋物或覆土覆黑膜保溫。料含水量保持在 68%~70%,播種后 20d 內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噴水,保持料面覆蓋物濕潤。露地栽培,雨天菌床遮蓋薄膜,雨后即揭去薄膜,并及時排除菌床周圍積水。20 d后菌絲占據整個料層 1/2 以上,此時可根據天氣情況適量噴水增濕,菌床四周側面多噴,中間部位少噴,以水不滲入料中為度。
5.6.2.2 覆土管理
在適宜溫度下,播種后 30 d~35 d,菌絲長至料層 2/3 以上時進行出菇覆土。覆土選用肥沃、疏松、pH 6.0~pH 6.5 的壤土,并預先進行消毒殺蟲處理,調節含水量為 25%~30%。覆土厚度為 3 cm~4 cm。DB37/T 1660-2019
覆土后保持土層濕潤,15 d 后菌絲爬上土層,將土上覆蓋物去除,停止噴水,加大通風量,促使畦面菌絲倒伏,土層內菌絲逐漸形成菌束,扭結成白色原基并逐漸發育成菇蕾。
5.7 出菇管理
5.7.1 保濕
出菇階段保持空氣相對濕度 85%~90%。當土層表面出現白色菇蕾時,每天早晚向菌床噴霧化水。若覆土層干燥發白,須增加噴水,保持覆土層達到濕潤狀態。采用草簾或秸稈覆蓋,用噴霧的方法保濕。
當床面上有大量菇蕾發生時,噴水時應輕噴勤噴、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達到菌料既松軟又濕潤,用手捏緊培養料稍有水滴出現即可。
5.7.2 調節溫度
出菇期間調節環境溫度在 12 ℃~25 ℃范圍內。氣溫低于 12 ℃時,采取增設拱棚、增厚覆蓋物、減少噴水等措施以提高出菇溫度。進入霜凍期,在增加覆蓋物的同時停止噴水,使菇蕾安全越冬。溫度超過 26 ℃時,采取通風、噴水等降溫措施。
5.7.3 通風
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要求有較為充足的氧氣。當出菇面有大量子實體發生時,菇房栽培需加大通氣量,每日通風換氣 2 h~3 h,使 CO2濃度低于 0.15%。
5.7.4 光照子實體生長階段應保持 100 lx~500 lx 的光照強度。
5.8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
根據成熟程度和市場要求及時采收。子實體從現蕾到成熟,高溫期為 5 d~6 d,低溫期為 9 d~10 d。以菌蓋外膜剛破裂、菌蓋內卷不開傘時采收為宜。采收時,輕捏菇腳旋扭,松動后拔起,采大留小,切勿帶動周圍小菇。除去帶土菇腳即可上市鮮銷。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補足水分,覆膜養菌,經過 12 d~15 d,又開始出二潮菇,管理方法同一潮菇。整個生育期可采收 3~4 潮菇。
5.9 加工、包裝與貯運
采收后將畸形菇、病蟲菇剔出,及時送入 0 ℃~5 ℃冷庫預冷、整理分級、貯藏保鮮。采用冷藏車運輸,車內清潔衛生,溫度小于 5 ℃,空氣相對濕度 90%~95%。鮮菇包裝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包裝容器及所用物品應符合 GB 4806.1、GB 4806.7 和 GB 4806.8 的要求;成型包裝品應符合 NY/T 658 的要求。可進行速凍、鹽漬、制罐和干制加工,干制采用脫水機烘干。加工過程中不得使用含有亞硫酸鹽、甲醛等有害物質的水液漂洗鮮菇,按照 GB 2760 和 NY/T 392 的規定執行。
6 病蟲害防控
6.1 防控原則
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主要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安全防控措施。
6.2 防控對象
主要雜菌有鬼傘菌、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脈孢霉菌、黏菌等;主要害蟲有跳蟲、菌DB37/T 1660-2019蚊、蠼螋、螞蟻,以及螨類、蛞蝓等有害動物。
6.3 防控方法
6.3.1 病蟲預防
預防措施如下:
a) 應使用無病蟲侵染、菌齡適宜的健康菌種;
b) 培養料不帶雜菌、害蟲,預濕、堆悶及發酵處理要全面均勻;
c) 栽培場地提前消毒、防蟲處理。高溫季節播種后,當料溫高于30 ℃時揭膜通風降溫,氣溫低于10 ℃或雨天時覆土蓋膜;
d)菇棚內懸掛黃色粘蟲板(30 cm×20 cm)、安裝電子殺蟲燈(15 W)、誘蟲黑光燈(20 W)誘殺害蟲。
6.3.2 雜菌防控選料要新鮮、干燥,栽培前經日光曝曬消毒。發現鬼傘,要及早拔除深埋。栽培前期控制好溫度和水分,促使菌絲健壯、旺盛生長,抑制雜菌生長。栽培場所噴灑石灰水、漂白粉水液及植物源殺菌劑藥液防控雜菌污染。
6.3.3 蟲害防控
菇床周圍定期撒施石灰粉,無菇時栽培環境噴灑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4000倍液,菌床噴灑5%食鹽水、植物源殺蟲劑,防控跳蟲、蛞蝓、螨類、菌蚊、螞蟻等發生。
7 質量安全管理
7.1 農藥安全使用
按照NY/T 393的規定執行。不得使用劇毒、高毒和高殘留化學農藥及重金屬制劑、殺鼠劑等;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藥種類;出菇階段于無菇期或避菇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噴灑地面環境或菌床覆土,不得在大球蓋菇子實體上使用農藥及生長激素類物質。
7.2 生物制劑使用
不得使用活體微生物農藥和非農用抗生素制劑。采用生物藥劑與化學農藥合理搭配,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防止或延緩病蟲產生抗藥性。
7.3 采后質量安全管理
采后從事大球蓋菇貯藏保鮮加工的人員要求身體健康,無傳染病。防止加工產品中亞硫酸鹽等有害物質超標。推行大球蓋菇產品包裝標識上市,建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溯源體系。
8 生產檔案
8.1 應建立安全優質大球蓋菇生產檔案。
8.2 對大球蓋菇的產地環境條件、生產投入品、栽培管理過程、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環節所采取的措施進行詳細記錄。記錄項目參見附錄 A。生產記錄檔案保留 3 年以上。DB37/T 1660-2019
附 錄 A
(資料性附錄)
安全優質大球蓋菇生產檔案記錄事項
A.1 產地環境條件
A.1.1 空氣質量
A.1.2 水源質量
A.1.3 菇場土壤環境質量
A.1.4 栽培設施材料、結構及配套設備、器具
A.2 生產投入品使用情況
A.2.1 名稱
A.2.2 來源
A.2.3 用法、用量
A.2.4 使用、停用的日期
A.3 大球蓋菇病蟲害防治用藥情況
A.3.1 栽培料消毒殺蟲
A.3.2 菇場進料前后消毒殺蟲
A.3.3 發菌期間消毒殺蟲
A.3.4 覆土材料消毒殺蟲
A.3.5 出菇期間消毒殺蟲
A.4 采收日期、采收數量、商品菇等級
A.1 A.5 生產場所名稱、栽培數量、記錄人、入檔日期